海报
和懒月一同为宁波烧友会音乐活动设计的海报:
2006.10.18定稿
【有关海报的设计构思】:
这次音乐活动的主题其实有两个:一是由张铭先生介绍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及艺术风格;二是B&W 800 D系列 “钻石高音”器材欣赏。我的设计出发点是如何将两个主题兼顾,并在画面中结合得不露痕迹。
黄与黑的主色调:黄色的鲜明、张扬与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相吻合;黑色是对黄色的某种抑止与平衡,也是在黄色基础上对古典气质的提升,同时视觉的冲击效果增强。
海报背景充满画面的LOGO是从B&W的专卖厅拍下的照片中截取而来,它的作用有三:
一、这是B&W器材的象征,明示B&W器材欣赏的主题;
二、这个图案原意虽是由“鹦鹉螺”抽象而来,却恰恰具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与其自由的、张狂的个性相一致。它不仅给整个画面带来活力,也是对始于“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曾在整个欧洲掀起艺术狂潮的暗示。
三、LOGO也可看作爱乐人熟知的高音谱号的夸张和变形。不管观者是否产生这种联想,或许它潜在地增加了一些音乐的氛围。
“超设计” ---- 上海双年展(上)
《超戒》
作者:沈也【中国】
类型:雕塑装置
根据上海美术馆的钟楼外观设计的一枚超级戒指,暗含了内容(双年展)、场所(上海美术馆)及风格(“超设计”)三重要素。

点击看原图
孤独的行旅--走进霍珀的世界
总是在某个安静的黄昏,或暮色浓重的时分,霍珀的世界会悄然地在这样一些场景中展开:一个旅馆房间,一家自动贩卖店,一条行进中的火车车厢,一条不知通往何处的公路和加油站......画面中也许空寂杳无人烟,也许会出现个别人物。他们中多数孑然一身,或在街边安然默坐,或在吧台啜饮,或是凝神窗外......他们的姿态极为寻常,却有那么一丝黯然神伤,强烈地暗示出一片静默中令人不安的因素。一种巨大的孤独和忧郁,如同不可抗拒的暮色,向你包拢过来,似乎要吞噬掉所有的一切。似乎没有比霍珀更关注公路和旅馆的诗意的画家了。他的画作基本围绕着与独自旅行相关的场景。
《铁道旁的房子》1925年
点击看原图
画中的俄罗斯姑娘
宁波美术馆在岁末年初推出的《俄罗斯当代油画·素描精品展》,让我有机会领略了仰慕已久的俄罗斯绘画艺术。展览相当具规模,匆匆浏览也花去近两个钟头。看完整个展厅的三百五十件作品,我惊讶地发现,所谓俄罗斯近三十年来的油画、素描精品展,竟然没有一幅是抽象或先锋的。这里没有炫技或故作高深,没有所谓的实验性,无论是沉郁厚重的笔触,还是轻盈明丽的笔调,无论呈现于你眼前的是人物还是风景,都有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摄住你的心。
参展作品多半出自列宾美术学院不同时期的画家之手。我对列宾美术学院知之甚少,更不清楚他们的教学宗旨和美学追求,但我的确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了和俄罗斯巡回画派的现实主义风格一脉相承的东西。无论是油画还是素描,其中肖像作品不仅为数众多,也最打动人。这又让我联想到列宾,这位在肖像画方面成就卓越的大师,始终把肖像画当作是“最又现实意义的绘画体裁”。也许这种创作思想到今天还影响着列宾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那些沧桑的面容和深邃的目光后面,是一个严峻、宽广而沉郁的俄罗斯。和他们的目光对视,你总能感觉到一丝倔强,坚韧和哀而不伤。一个不管经历怎样的苦难,都不会自暴自弃的民族。无怪乎我们从这个民族的文学、音乐和绘画各种门类的艺术中,看到的都是散发着同样民族精神气质的俄罗斯风格。一个有着这样灵魂的民族,是了不起的。
展览厅里按规定不许拍照,只能趁着管理人员走开的时候,用简易数码偷偷拍下一些。能整理出来的清晰图片不多,而且不具备什么代表性。就上传几幅俄罗斯年轻姑娘的肖像,看看从她们身上还能否找到美丽而高贵的娜塔莎或达吉雅娜的影子。
2006.1.15

点击看原图

点击看原图
2004 / 12 / 26日记
这个暖冬让人对季节变幻的反应是迟钝的。要不是圣诞节落下的这场雨,残秋的感觉似乎连凋败的落叶也卷之不去。昨晚从北方袭来的冷空气并不强烈,只带来一场冷雨,不紧不慢地下着。我来到人民广场的美术馆前时,先前耳闻的人潮汹涌的场面出乎意料地没有出现。在这样一个假日,凄风冷雨于我这个远道而来的“朝圣”者竟成了一件无比幸运的事。因为这样一个天气极不浪漫的午后,新闻里报道的参观人数日以6000计、馆前排起几个小时的等待长龙的壮观场面不得一见了,然而重要的是我可以径直踏入这个美术馆,从容地浏览为中法文化年而举办的印象派绘画珍品展。这里展出的是印象派的51幅著名作品,其中大部分来自法国的奥塞博物馆。事先我被朋友告之不要对画展期望过高,因为更多耳熟能详的印象派名作并不在此展之列。尽管展出品中没有一幅凡高,也没有一幅高更;尽管我看不到劳特累克的红磨坊,也不见修拉点彩的大碗岛和灯塔,甚至唯一展出的后期印象大师塞尚也不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但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绘画珍品的原作,于我仍不啻为难得的文化盛宴。
......
[阅读全文]